四柱预测学.COM

转帖-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-3

[复制链接]
四柱八字 发表于 2021-9-16 15:31
第二十一品  非说所说分
“须菩提,汝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有所说法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,说法者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”
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,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,生信心否?”
佛言:“须菩提,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何以故?须菩提,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”
[译文]佛说:“须菩提,你(们)不要以为如来会有这样的想法:我应当有所说法。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。因为什么缘故呢?假如有人说如来说法时心中有所说法,那就是诽谤佛,因为这人不能真正理解我所说的话的缘故(所以才说‘如来有所说法’这错话)。须菩提,说法的人,心中并没有‘说法’的念头,从本质上说,其实无法可得、可说,只是说他在说法。”
这时候,以智慧为生命的长老须菩提问佛陀道:“世尊,展望未来(进入末法时代的第一个五百年),是否确有一些众生听闻到你这样的教法,而能够生发真实的信心呢?”
佛说:“须菩提,那些所谓的众生,并非众生,也非不是众生。因为什么缘故呢?须菩提,如果能产生真实的信心和智慧,众生就不再属于众生,众生是虚幻的,众生的真性与佛同源,众生的佛性与佛无二,众生与佛本来一体,无二差别,一切众生都是(未来的)佛,只是在迷为众生,悟得真性即为佛,则非众生,只是假称为众生而已。”
[点评]佛门真谛是无法言传的,说法就是没说法。认为如来宣说佛法,就是诽谤佛祖。此即中土禅宗“不立文字”(不执著于文字、言语),“教外别传”(教理之外另外传的法门,即离语言文字的诸佛心印),“以心传心”(以心印心,传佛心印)的经典根据。
真正的佛法,不可说,不可思议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,面对百万人天“受众”一言不发,只拈起一朵花,那么一转,当时,百万人天都莫名其妙,唯有迦叶尊者当下破颜一笑。佛就说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付嘱摩诃迦叶。”因为迦叶懂了,佛拈了一下花,这正表示说法者无法可说,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来表达,这是禅宗的开始。
第二十二品  无法可得分
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”
佛言:“如是,如是。须菩提,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[译文]须菩提问佛说:“世尊,如此说来,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,果真在心中全然没有有所得的念头吗?”
佛说:“就是这样,就是这样。须菩提,我对于无上正等正觉的法,一无所得,甚至心中一点也没有得一点法的念头,了不可得,这便叫做无上正等正觉。”
[点评]如果有少法可得,有得即有失,凡是可以得失者,都是著相,就不能大彻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
第二十三品  净心行善分
“复次,须菩提,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,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”
[译文]佛继续说:“再者(其次),须菩提,所谓无上正等正觉,这个‘法’就是平等无碍的,没有高下贵贱之分,这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。以彻底摆脱了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等分别执著后的无相净心来修习一切善法,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须菩提,人世间认为好的事物,特别是佛法,在如来看来并不认为是好的,因为佛法仅是度脱众生的手段而已,所以用善法这个虚名而称之。”
第二十四品  福智无比分
“须菩提,若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诸须弥山,如是等七宝聚,有人持用布施;若人以此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读诵、为他人说,于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、譬喻所不能及。”
[译文]佛接着说:“须菩提,假如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须弥山这么多的七宝聚在一起,有人拿它们用作布施;又假如有人能受持、读诵并为他人解说这部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乃至于只是其中的四句偈等,那么两者的福德相比,前者的福德还比不上后者的百分之一、百千万亿分之一,甚至任何细小的数目和比喻都无法表达。”
第二十五品  化无所化分
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,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度众生。须菩提,莫作是念!何以故?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,若有众生如来度者,如来即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
“须菩提,如来说有我者,即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。须菩提,凡夫者,如来说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”
[译文]佛说:“须菩提,你意下如何,你们不要以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:我应当度脱众生。须菩提,千万不要这样想。因为什么缘故呢?因为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如来来度的,如来也从没有认为自己度了众生。假若如来认为自己度众生,如来就执著了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四相。
“须菩提,永恒不变的自我是不存在的,如来(有时)说有我,只是随顺世间假设的,在如来心中从来没有觉得有我的存在,并非真有我;而凡夫之人却认识不到这一点,错误地认为真有我的存在。须菩提,所谓凡夫,也是虚幻不实的,凡夫悟得真性,找到了自己的本性即为佛,只是假名之为凡夫。”
[点评]没有能度众生之如来,没有如来所度之众生。众生要自求解脱、自性自度,如来没有办法替你修成佛。
第二十六品  法身非相分
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,可凭三十二相观如来否?”
须菩提言:“如是如是,凭三十二相观如来。”
佛言:“须菩提,若凭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即是如来。”
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,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凭三十二相观如来。”
尔时,世尊而说偈言:
若凭色见我,
凭音声求我,
是人行邪道,
不能见如来。
[译文]佛问:“须菩提,你意下如何,可以凭借三十二相观见、认识如来法身吗?”
须菩提答:“就是这样,就是这样,可以凭借三十二相观见、认识如来法身。”
佛说:“假如凭借三十二相就可以观见、认识如来法身,那么转轮圣王也就应是如来了,转轮圣王虽只是世间众生之一,却也有三十二相的美满形相。”
须菩提马上更正说:“世尊,依据我对佛法的理解,不应凭借三十二相观见、认识如来法身。”
此时,释迦牟尼佛于是说了四句偈语:
假若凭借色相观见我,
或者根据音声来求我,
此人行于偏邪的道路,
不能得见如来真面目(不能证得真正的佛果)。
[点评]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,可凭三十二相观如来否?”这个问题佛在前面已经提出好几次了,并且须菩提在前面明明答对了,而在这里须菩提被佛这么一搞,却昏了头答错了(这也是《金刚经》中须菩提唯一答错的一处),这是不是“我(须菩提)眼本明,因师(释迦牟尼佛)故瞎。”
如果转轮圣王没有三十二身相,只有佛有三十二身相,同样“不应凭三十二相观如来”。
第二十七品  无断无灭分
“须菩提,汝亦莫作是念:如来不凭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,汝若作是念: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”
[译文]佛说:“须菩提,你也不应该有这样的念头:如来不是凭借具有三十二相或其他身形完美的诸相的缘故,不要具足一切功德圆满,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,就会进而认为:生成无上正等正觉心、悟了道的人,说一切法都是空的、都全然没有价值;要开发无上正等正觉心,必须断灭一切功德相。这是完全错误的,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。因为什么缘故呢?因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,只是追求超离诸相、破除执著,却从来不宣说执著于断绝灭除一切法相、执著于性空理论、断然否定因果系列的断灭见的错误观点。”
[点评]前面佛已经告诉须菩提不能著相见如来;但是佛又怕须菩提落在不著相,执著于不著相的道理,结果就变成“无三世、无因果、无六道轮回”的断灭见的很严重的错误。一个真正学佛的人,想求得大彻大悟,首先要注意不能落入断灭相。断灭相落空,认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,见到个空果,就是断灭。
“宁可有见如须弥山,不可空见如芥子许。”此处的“空见”即指断灭空、顽空断见,指“无三世、无因果”等断见。万物执实落入常见;空无所有、拨无因果(把因果这个道理拨开了,不承认有因果的存在)又落入断见。常见和断见都是邪见,而断见否定因果更为可怕!
此品主旨是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”。在这里,释迦牟尼主张反对绝对的唯空、顽空、但空、恶趣空。诸法断灭,即万事万物都终究归于空灭。无上正等正觉超离一切诸相,无断无灭,无所谓是否空灭。因此,发愿成就无上佛道的人,不宣扬一切都归于空灭的观点。执著归于空灭,就是恶趣空。这种对于诸法不说绝对断灭,而只是扫除执著、超离诸相的观念,是般若学说的重要内容,体现了佛门观照万法、不落两边的“中观”的中道思维方法。
在此经前面的第五品中,佛告须菩提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凡世间所有一切色相(有形有相的身相),都是因缘凑合,是假合的虚妄相,不是真实的。但是虚妄不是没有,而是偶然暂时的存在。“暇满人身成佛作祖去”,此身能生起别解脱戒、菩萨戒、金刚乘戒等三律仪所有功德,如此利大难得之人身,绝对不能令其片刻空过,应当勤取正法心要,而生起坚决修法之心,特别是于此五浊恶世,要靠此身才能修成幻身及胜义大光明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。所谓“暇满”,就是完全具足八种“有暇”和十种“圆满”等十八种好条件的人。暇满难得,还并非人身难得,暇满人身和人身是不一样的。若天生诸根不具、痴盲聋哑、断残肢节,就难以听闻和修持佛法。马鸣菩萨说:“此暇满身能成办一切所有功德,远胜如意摩尼宝珠。”
所以,佛在这一品中又告诫须菩提,要他不要有这样两个错误的念头:“如来不凭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和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”并且佛接着指出: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”
第二十八品  不受不贪分
“须菩提,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;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,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何以故?须菩提,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”
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,云何菩萨不受福德?”
“须菩提,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是故说不受福德。”
[译文]佛说:“须菩提,假如有菩萨用装满恒河的沙粒数那么多的世界七宝用来布施;假如又有人,解悟一切法无自性的道理,得以生成无生法忍的境界(达到无生无灭的大乘境界),那么后者所得的功德(远远)超过了前者。因为什么缘故呢?须菩提,真正的菩萨是不领受有为福报的。”
须菩提问佛道:“世尊,为什么说菩萨不领受有为福报呢?”
佛说:“须菩提,菩萨行善不想求福德的果报,他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,心中从未有任何执著贪求的念头。菩萨所作福德就是要无形相,当然不应贪求执著(福德),因此说菩萨不受福德。”
[点评]佛门要求行善是无条件的,要超离任何功利目的;摆脱了世俗的、功利性的“行善”,才能达到纯粹的、超越性的“至善”。
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,达到了无我的境界,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。当然,到达了无生法忍,还只是大乘菩萨的初步。只是这个菩萨所得功德超过前面所比喻的菩萨所得功德。也就是说,拿无量无数的七宝来布施,这种有相物质的布施所得的功德,还远远不如无相布施所得的功德。
第二十九品  威仪寂静分
“须菩提,若有人言:如来若来若去,若坐若卧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何以故?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”
[译文]佛说:“须菩提,假若有人说:如来似来似去(时来时去),似坐似卧(时坐时卧),表明此人没有真正悟解我所说的佛法的义旨。
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如来的法身是无所从来,也无所而去,不生不灭(不来也不去),非有非无,全不著相,故称之为如来。”
[点评]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来、去、坐、卧者实际皆是性空如幻,哪里有实在的来、去、坐、卧之相?
《摩诃般若经?等空品》中说:“佛、佛法、佛如、佛性、佛相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亦无所住。”这从一个侧面引证佛性不可执著,
而一切众生本具此不执著之性,只是因为隐藏而不见。
第三十品  一合理相分
“须菩提,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,于意云何,是微尘众,宁为多否?”
须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。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微尘众。所以者何?佛说微尘众,即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
世尊,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者,即是一合相,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”
“须菩提,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说。但凡夫之人,贪著其事。”
[译文]佛问:“须菩提,假如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将三千大千世界碾碎成粉末微尘,你说这粉末微尘的数目多不多?”
须菩提回答说:“很多,世尊。因为什么缘故呢?因为一切微尘都是虚假不实的,如果微尘众多是真实有其体的,
那佛陀就不会说微尘数目众多了。为什么这样呢?佛说微尘众多,是幻妄的,转眼即空,其实并不是真说微尘众多,
即是并非实有这微尘众,持假名之为微尘众而已。世尊,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,本身就是虚幻不实的,并非是常存在的世界,
只是假名为三千大千世界而已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假如说世界是实有的,那它实际上只不过是众多微尘积聚而成的整体,
这个整体并无自性,也无实体。如来(有时)也说一合相,但并不认为有个一合相实体,即非是真有这一合相,只是为了随顺世俗,
假称之为一合相(一个整体)而已。”
佛说:“是的,须菩提,这个聚积而成的整体,其本质是不可言说的。凡夫俗子,不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迷于诸法事相,
贪恋执著这个事情,误以为有一合相的实体。”
[点评]一合相:众合为一之相,即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一种事相。按照佛教的观点,世间一切法,都是无自性的一合相,不可执著。
世界万物无论是从空间上看还是从时间上看,都不可能是完整的一体。从时间上说,它是刹那相继的;从空间上说,
它是众多极微所和合或和集的。但无论如何,世界之相只能是假合为一。《华严经大疏演义钞》说:“一合相者,众缘和合故。
搅众微以成于色,合五蕴等,以成于人,名一合相。”一合相,按现在的意思理解,即众多物质的集合体。
整个世界是一合相,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物质的元素合起来的。其实人也是一合相,是由神识和肉体组合而成的,
组成肉体的四大元素地、水、火、风,在生命结束时亦告崩解。比如,我们今天上课相聚在一起,是很多人合起来的一个班,
所以叫一合相;以后我们分散了,又到另一个环境去,跟另外一个环境合起来,又成了另外一个集体。
第三十一品  知见不生分
“须菩提,若人言: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须菩提,于意云何,是人解我所说义否?”
“否也,世尊,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何以故?世尊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
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”
“须菩提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、如是见、如是信解:不生法相。须菩提,所言法相者,
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”
[译文]佛问:“须菩提,假如有人说:佛说的,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须菩提,你意下如何,
这种人解悟了我所说的义理和旨趣吗?”
须菩提说:“没有,世尊,此人说有四见仍是著相,并未真正解悟如来所说的义理和旨趣。因为什么缘故呢?
因为世尊说及的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这只是一个表达上的方便,这四种见识都是虚幻的,真如性中本无所见(见,无可见处),
并非真有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这四见,为随顺世俗,才假名之为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而已。”
佛说:“须菩提,凡是生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心愿的人,对于一切法都应该这样去认识、判断、信仰、理解:
对一切法不加任何虚妄的分别执著;即不“预执妄念”,也不执著于一切法的相状。须菩提,(诸法性空,法本无相,)所谓法相,
法相本空,那只是方便,目的是使众生觉悟;如来说无上正等正觉本自空寂,原无一物,并非真有这样的法相,只不过为随顺世俗,
假名之为法相而已。”
[点评]《金刚经》前面一般提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等四相;中间第二十六品中世尊说偈言:若凭色见我,凭音声求我,
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到这里,又转了一个方向,提出来的不是“相”,而是“见”。“相”就是现象;
“见”是自己的思想、见解(观点),属于精神领域。
不生法相;诸法性空,于性空之法,心不应有住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;故无性之法,尚须无住心契合。
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
“须菩提,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;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发菩提心者,持于此经,
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读诵、为人演说,其福胜彼。
“云何为人演说?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何以故?
“一切有为法,
如梦幻泡影,
如露亦如电,
应作如是观。”
佛说是经已,长老须菩提,及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
[译文]佛又说:“须菩提,假如有人用充满无数世界的七宝来修行布施;假如又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有了觉悟心,
能领受、奉持、读诵并为人演说这部经义,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四句偈语等,那么后者的福德(远远)胜过前者。
“究竟应当怎样为他人演说呢?那就是对一切法相均不执著,对一切法不作分别妄想,从而观照、证悟诸法的真实相状,
诸法的实相是如如不动、不生不灭的。这就叫‘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’(不著相,不动心)。请记住以下四句偈语:
一切有为法都属虚妄,
像梦幻泡影一样不要执著,
像朝露和闪电一样无常,
应该就这样去认识清楚。”
佛陀讲经完毕。其时,长老须菩提,及在场听经的众比丘(男僧)、比丘尼(女僧)、优婆塞(男居士)、优婆夷(女居士)等四众弟子,
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等,听罢此经,心中顿时豁然开朗,全都非常高兴,并且从此信仰、奉持、遵守、修行此经义。
[点评]一切有为法指一切有所作为的法门,如执著般若波罗蜜法为实有不变,就是一种有为法。一切有为之法都如蛇皮、谷糠,
毫无实在意义,万物的本性非意想、言表所能把握。无为法,也称“无为”,无造作的意思,与“有为”对称。
无为法指非由因缘所造作,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。“无为”原是涅磐的异名,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于涅磐以外立种种无为,
产生了三无为、六无为、九无为等诸说。涅磐、真如、法性、法界、实相般若等都为无为法,证到道的那个是无为,如如不动。
至此,《金刚经》圆满地结束了。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问题:《金刚经》中有两三个四句的偈,如第二十六品中的“若凭色见我,
凭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和本品中此经最后一个四句偈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等。
那么,《金刚经》中所反复说的“四句偈”,指的是哪个四句偈呢?
哪四句都不是。这四句偈,离经而说是指:空、有、非空非有、亦空亦有。假如一定要以经中的偈子来讲,一定要把它确定是哪四句的话,
那就是自己生了法相。我们要注意《金刚经》中所说的:“无所住”,“不生法相”,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。(信息来源:佛缘佛教网)

使用道具

Archiver|手机版|四柱预测学网

GMT+8, 2024-11-21 17:10

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